黄道婆传入琼州制棉工具和技术之后二十年,王祯所著农书,列举制棉工具有一是搅车即蹈车,是去棉子用的。二是弹弓,长四尺许,弓身以竹为之,弦用绳子。三是卷筵,用无节竹条扞棉花成筒。四是纺车。五是拨车,棉纱加浆后稍干拨于车上。六是轻车,用以分络棉线。七是线架。到元末又有了檀木制的椎子,用以击弦。生产工具更加完备和提高了,为明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工具和技术条件。
朱元璋起事的地区,正是元代的种植棉花中心之一。灭东吴后,又取得东南绵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原料和技术都有了基础,使他深信推广植棉是增加农民副业收入和皇朝财政收入的有效措施。龙凤十一年,下令每户农民必须种木棉半亩,田多的加倍。洪武元年(1368)又把这一法令推广到政令所及的一切地区。由于这个法令是具有强制性质的,是符合农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要求的,种植棉花从此成为全国性的事业,纺织技术水平也由于千百万人的实践而不断提高,到明代中叶以后,棉布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成为人民普遍服用的服装原料,人不论贵贱,地不分南北,都以棉花棉布做衣服御寒,百人之中只有一人用茧绵,其余都用棉布。过去时代人穿的组袍,用旧絮装的冬衣,被用木棉装的胖袄所代替了。过去时代叫没有做官的平民为布衣,那布衣是麻布,现在却指的是棉布了。就全国而论,北方河南、河北气候宜于植棉,地广人稀,种植棉花的面积最大,是原料的供给中心。南方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苏州、松江、杭州等地的农民纺绩技术较高,是棉纺织工业的中心。这样又形成了原料和成品的交流情况,原棉由北而南,棉布由南而北。商业市场也扩大了,棉花的普遍种植从经济上把南方和北方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