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经常玩传悄悄话的游戏,小朋友们围坐成一圈,逐个把悄悄话传给下一个人,但是传话人的音量只能让下一个人听到,不能让其他人听到。如果这句话最后准确地传给最后一位小朋友,那么大家就赢了。这个游戏里,总有几个小朋友音量很大,悄悄话被所有人听到,导致“漏题”;也总有小朋友音量太小,下一个人听不清楚,导致“传错”。我问小朋友:“你们应该用多大的声音传话才能赢得这个游戏?”有的小朋友回答“大声点”,有的小朋友则回答“小声点”。这个游戏反映了孩子对于声音大小的判断是主观的。
语调的理解则更有挑战。语调是一句话快慢、长短、轻重变化的合集,包括音调、停顿、强调等,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含义。比如:下班回家后,看到孩子正安静地在角落里捣鼓着什么,家长声音轻快柔和地问:“你干什么呢?”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正拿着口红在墙上涂画,家长声音尖厉地说:“你干什么呢?”同样是“你干什么呢”五个字,在不同语气下表达的含义则完全不同。
纵观儿童的成长过程,我们会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比成人更难理解语气(包括音量和语调)。婴儿尚不理解成人的语言,当然也不理解语气。幼儿开始理解语气,但缺乏经验和语言技能来解读语气的复杂性。例如:当一个成年人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话时,幼儿可能会将其当作字面意思理解。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气的意义,但容易混淆或误解说话人的情感和意图。比如:如果老师用严肃的语气提问,学生可能会感到害怕或不安,哪怕老师对学生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再如:一个演讲前很紧张的孩子,如果同学说了一句哪怕很平常的话 —— “你看那是什么”,都可能把他吓一跳,进而让他误以为同学在故意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