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病,我们完全有理由确定:黛玉所得的病是实的,因而要用实实在在的药去治疗;而宝钗所得的病是虚的,因而便可以用作者杜撰的所谓“冷香丸”去应付。作者用一种游戏的笔墨,一本正经地写了一件虚事,读者自然也用不着去较真,反正薛宝钗吃不吃这种药,都不影响她正常的生活。
但喜欢刨根寻底的读者,心里仍然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既然薛宝钗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病,是大观园里一位十分健康而阳光的少女,作者又如何煞有介事地去写她患有“热毒”,并吃那实际中很难搞到的“冷香丸”呢?这不是故弄玄虚、多此一举吗?
凡是认真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凭阅读经验都会推测到,作者如此构思、安排和定位宝钗的形象,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其中必定有一番深刻的寓意。大家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可不是一般的作者,他在交代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大量采用暗示、隐喻以及虚实相生等多种艺术手法,因而也使该书成为少有的值得读者反复体味的一部书。所谓暗示,就是不明说,而是用含蓄的话语,引起读者对某事的联想,进而领会故事或情节的寓意。所谓隐喻,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让读者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从而领悟到作者的用意。所谓虚实相生,就是化实为虚,或者化虚为实,通过虚实交替来使所表达的情感含蓄深沉,意蕴丰富。第七回这段宝钗与周瑞家的对话,是全书中集中写薛宝钗最长的一段文字,而这段文字的重点,却是在说她所得的病以及所吃的药,这样的情节安排实在值得玩味。而要解开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就需要全面分析薛宝钗这个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思想以及行为,体会作者所采用的暗示、隐喻以及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