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当先修身——读《中庸》札记
《中庸》是“四书”之一。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孟子的老师。《中庸》全篇讲从政、讲修身,强调为政在得人,从政先修身,修身需明善,修身当守诚。千年经典,如今读来,仍不无启示和借鉴。
一
《中庸》中专门讲从政的是第二十章。以鲁哀公问政、孔子作答开始:“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这一段话,直接阐述了“为政”与“人才”的关系。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为政唯在得人。可见人才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这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执政者来说,要执行政策,巩固统治,必须依靠人才,依靠“仁”才;而对于个人来说,要从政,就必须成人,成为“仁”才。什么是仁?《中庸》指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并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把这种爱人之心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大爱爱于天下”,“大孝孝于天下”,这就是义。“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把仁爱之心推而广之,把爱自己的仁人之心推己及人,就是尊贤,就是“嘉善而矜不能”。所以,为政之要在得人,成仁的关键在修身。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更直接指出,“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千百年来,都是“行德则兴,背德则崩”。德为官之魂,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而从政者必修身而后立德。我们今天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