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概念一旦论定,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对忠孝的社会意义加以进一步的阐释。正如明初学者商辂所言,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士君子读书学问,“所务者忠与孝而已”。[22]可见,忠、孝二字在明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蔡靉认为,在宇宙之间,最为贵荣者,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忠臣孝子”。这些忠臣孝子,是天地之正气,躬行之君子。[23]正如林时对所言,忠孝是与父子、君臣对应的人生大伦,与天地并列。若是舍弃忠孝不言,则“人道几或熄矣”。[24]
基于儒家五伦关系之上的忠孝之德,与朋友之道的关系究竟如何?这可以引用李贽之说加以进一步证明。李贽将忠臣与贞友并论。他说:“世未有贞友而不可以事君者也。故求忠臣者,尤必之贞友之门。”[25]换言之,在五伦关系中,李贽将朋友之间的“贞”,上升到与君臣之间的“忠”相提并论的地位。至于人臣忠孝之道的维系,其关键更是在于人们的“廉耻”之心。而廉耻之心得以维系,则需要有刑、礼。[26]
传统士大夫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明代的士大夫,很多亦陷于这样两难的境地。以罗伦为例,开始时因为双亲尚在,不敢以身许人,亦即出仕。但最后不得不以身许人,尽管可以找出借口,说这不是“许人”,而是“许国”。但一旦以身许国,就不再能全养其亲。而双亲不获全养,而“身将焉许”?这确实是一种两难的窘境。[27]然若细绎“忠孝不能两全”之说,确实已经道出了传统儒家士大夫忠孝观的精义,这就是以忠统孝。换言之,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孝道理当服从于为君尽忠。揆诸明代士大夫的忠孝观念,同样具有偏于忠的一面相。举例来说,如一个人父母俱存,兄弟却少。一旦出仕,遇到君主有难,死之则不孝,不死则不忠。此时又当作何选择?明代理学家吕柟认为:“当是时,君难为重,又非徐庶可比。”[28]这就是说,应该选择为君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