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还想着搭木帮,入山破木头,但“有月亮不摘星星”的雄心催他继续前进,搭访山帮采山参。然而,冷酷的现实偏偏捉弄这个执着的追求者。三年之后,他连一棵参苗也没见着。现实嘲弄了他。可是这个对爱情无比忠贞、对幸福充满希望的理想主义者,仍没有失去信心,他没听人家“按部就班地干”“不向高里望”“人不能不知足”等劝告,而是抱定这样一个生活信念:“为什么不爱这最美的呢?”
爱生活中最美的,这是生活的强者才有的美学理想。康天刚认为:“人哪!只活一辈子,有的百八十岁,有的四五十岁,都有那么入土的一天,没有第二辈子的。有些人哪,在这辈子里整天有口粗饭吃就知足了,有些人呢,就不了。不是到头都一死吗?那么我要活得幸福,有意义。”
是的,骆宾基从写《生活的意义》那天开始,就一直在思索、追求着它。而他所处的国统区却偏偏充满了无聊、空虚、灰暗的生活。这样,为缺乏美好的生活而忧心忡忡的他,只好采用他很少用过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虚构了这样一个远离现实却紧贴作者情感的采山参的故事。而康天刚这一形象也正是骆宾基从满目的灰色中而努力寻得的一抹亮色。这种自觉地从黑暗中展示现实和未来光明的做法,使骆宾基超越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发扬了鲁迅革命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