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主要为测度问句,占71例。
[5] 一些学者将“矣”的语气概括为表“新情况出现”,一些学者概括为表“现时相关性”,两者相差不大,不过后一种概括更为准确。比如下三例似乎就不能说新情况出现:
(1)a.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吕氏春秋·音初》)
(2)a.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吕氏春秋·不二》)
(3)a.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本纪》)
以上三例动态意味都很弱,“矣”似乎也可以替换为“也”。如:
(1)b.吴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则在吾上,命也夫事君!”(《吕氏春秋·执一》)
(2)b.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唯圣人也。(《淮南子·要略》)
(3)b.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以对,礼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将三例的a、b句两两作比较,可以看到差别并不大。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句子从动态到静态也是一个连续统,没有截然的界限,因而介于动静之间的句子,用“矣”还是“也”往往就存在两可的情况,极少的混用也是很正常的。另外,中古以来,“也”侵入“矣”的地盘使用于动态句的情况越来越多,如果它们之间界限分明,没有丝毫纠缠,那么混用就难以出现。并且在语气词衍生、形成的初期,语气词的分工不够明确,有时也有“矣”“也”明显误用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