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迄今言良相者,称房杜焉。(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
(13)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一些常用的语气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加上常在某类句法格式或文体中使用,因而容易成为这类格式或文体的一个标记,本身的语气义反而有所弱化。如吴福祥所说:“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泛化和虚化则高度平行于‘适应’过程。就像刺激的高频重复会使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一样,一个词、词组或结构式的高频重复也会减少其语义力量和信息值。”[12]
从理论上说,如果一个语气词的语气义弱化,或者说仪式化,那么主观性就会减弱,存在的价值降低,最后的结局必然是被淘汰。
(三)衍生及演变过程中常伴随着音变
音变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语音弱化。近年来揭示的大量跨语言事实表明,语音弱化往往与语法化相伴随,是人类语言演变的一个普遍特征,虽然不同类型语言之间语音弱化的方式、特征可能并不完全相同。语义弱化,从而造成语音弱化,这是无标记对称现象,因为语义的变化往往要求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与之相适应。如江蓝生所说:“当一个成分在结构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时,它就会不断虚化,发展到极端变为一个零形式,从结构中消失。它的语音形式也相应地越来越弱化、简化、含糊化以至逐渐消失。由此可以看出,音变不是在语音层面孤立地发生的,它跟语义层面和语法层面密切相关。”[13]汉语的语音由三部分构成:声母、韵母、声调,因而语音弱化往往可以在以上三方面体现出来。有些词只是某一方面弱化,有些则是多维弱化。关于语音弱化的梯度,目前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声母的弱化主要表现为语音强度(phological strength)减弱,语音强度弱的辅音发音比较省力。语音强度在发音(articul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零声母。在发声(phon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清音——浊音,紧音——松音。韵母的弱化主要表现为主元音的央化,这是因为人们发音时,舌头最自然、最省力的位置是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央元音。声调的弱化主要是促化或零化,实词在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变作轻声,轻声的最重要特点是音长缩短,而入声的特点也是短促,所以虚词很容易混到入声里去。至于零化,就是所谓的轻声,主要特征是失去原来的调类,而不是轻重,发音时常发做21,也有延续前一字调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