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诈死佯败不难,难在使对方相信,如果不能做到让对方百分之百相信,至少也要做到让对方怀疑,他一怀疑,便不敢立即对你有所动作。因此要装得像,诈得真,必须要有一些“败相”,来作为对方相信你的根据。例如装败的军队,总要在撤退的路上留下大批武器;诈死的指挥官,总要来个有模有样的发丧仪式。
因此,与人相争,你力有不敌,要采用诈死佯败的策略时,一下子就偃旗息鼓是不太恰当的,这样并不能松弛对方的戒心,因为对方会认为你还在“备战”,有时候他反而会攻得更猛。
也许有人会说,诈死佯败,非勇者所为,太没有面子了,但问题是,如果不诈死佯败,就真的死了败了,被人称赞为勇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装病扮痴也是“诈死”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历史上,箕子或许是第一位变向行使“诈死”术的聪明人物。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庶兄,本名叫胥余,封子爵,身为太师。他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人物,能准确地预知事物的结局。纣王继位不久,命工匠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箕子感叹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琢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野菜汤和粗豆做的饭,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葛短衣,也不愿再住茅房陋室,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广室。这样下去,我们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讨远方各国珍贵奇怪之物。从象牙筷子开端,我看到了以后发展的结果,禁不住为他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