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当时的苏联社会中,普罗科菲耶夫所受到的批判并不比肖斯塔科维奇少,例如他的《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其中的某些部分曾被指责为形式主义,作曲家因此被迫给苏联作曲家协会写了封公开信,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到妥协,几乎是人人都不可回避的,即使肖斯塔科维奇也不得不撤回排练中的《第四交响曲》,或者创作一些不痛不痒的电影音乐。公平地说,在同样社会环境中的两位作曲家,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来自上层的压力进行着抗争,只不过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中,更多地表达了个人化的情感,而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个性化的形式。
不管怎样,俄罗斯音乐传统对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依旧是非常深刻的,他13岁时就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里亚朵夫学习和声、对位,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配器,这些奠定了他日后音乐创作的基础。然而普罗科菲耶夫不是一个固守传统的人,他与欧洲其他国家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曾于1914年出访伦敦;1918年后又以独奏钢琴家的身份远赴纽约;1920年至1933年定居巴黎,并与佳吉列夫有过密切往来。他在欧洲的游历成就了他许多作品——特别是年轻时代作品中的先锋因素,这一点或许更多体现在他的奏鸣曲和协奏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