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均见《礼记·礼器》)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均见《礼记·王制》)
周代的礼制是否有这么整齐划一的规定,尚属疑问。但周代爵等之间的差别肯定是存在的。这种等级差别就是名分,孔子讲“正名”,目的就是要纠正君臣、父子的名分。《礼记·曲礼》曰:“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就是说,君臣上下的关系,父子兄弟的关系,必须依礼制的约束才能确定下来,有条不紊;没有礼制的约束,则混乱不定。《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在其母的要求下,把京分封给同母弟共叔段,郑庄公的大夫祭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