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改革实践也为我们理解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供了参考。当前,欧美一些福利国家,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实行了诸多保障民生措施的改革,内容涉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贫困救助等,以改善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虽然这些改革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许可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制度采取局部调整和改良,是围绕着为“资本”服务的社会调节手段,归根结底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丝毫没有改变剥削和压榨的本质,但也反映出正是由于他们对民生的重视和保障,才能不断地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总之,不管在哪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在改革中政府对民生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效果和成败。只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它作为改革的核心步骤和关键环节,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国内实践:民生建设状况影响改革的进程和发展
从我国的改革实践来看,对民生问题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改革实施的最终成果。纵观我国改革历程,改革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解决当时的主要民生矛盾,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大锅饭”“平均主义”进行变革,要求改变民众贫困的生活状况,以保障民众的生存底线。初期的改革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普遍性受益的“增量改革”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邓小平同志对此成就发出“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的感言,改革的成功可以说归功于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以人为本”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具有鲜明的民生指向,其出发点与归宿皆在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期达至共同富裕、民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