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旧式婚姻礼俗中还有一些仪式,明显地反映着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特征。例如,广州婚礼中有检验与宣告新娘是不是处女的仪式。在见到表示新娘是处女的喜帕之后,贺客始道祝贺,二新人方往交拜等礼。反之,新娘则被认为失贞,男家多当即退之,追索聘礼。[41]这一礼俗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要求;它的形成又与婚姻买卖性质、私有制及其观念和封建宗法家族制度有关。迎娶中还有许多用意是为了祈祝新娘早生子、多生子的仪式。
晚清社会品官士庶的婚礼各依官方规定的婚礼制度而行。但同治、光绪时期西式婚礼渐有影响,一时出现新陈并杂的局面。
晚清时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咸同时文人议论说:“风俗之坏,其起甚微,皆视乡先生为转移。乾嘉之前,阛阛之子,虽拥厚赀,士大夫绝不与通庆吊。”而道光以后,“士人一登科第,择乡里之富厚者,广送朱卷,不问其出身奚若……甚且结为婚姻”。[42]婚姻论财不问门第当是社会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风气变化的一个反映。
19世纪50—60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曾经目睹过这种场面的人有过这样的记录:“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北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乃夫妇交揖,礼成即退,殊为简略。”[43]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西礼”实际上已做了变动,一是不由新郎新娘自答牧师提问而由“傧相代答”;二是不像西方婚礼那样夫妇“互吻”而是“望空而拜”、“夫妇交揖”。可见那些传入的西方礼俗与中国文化民俗差距过大的地方已经适当地中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