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显然不想看到希特勒死后的德国新领导人与英美等西方强国单方面媾和,再全力与疲惫不堪的苏联厮杀。历史证明,斯大林的这种担心绝非多虑,就在战争末期,纳粹的二号人物戈林确实曾希望希特勒能授权他掌管国家一切事务,并建议与英美谈判。就这样,斯大林出于大战略的考虑,放过了希特勒。而历史证明,希特勒的确是斯大林的一个筹码。
潜伏在德国的伊戈尔由于没接到莫斯科发出的行动命令,他在德国一直待到1944年底,期间完成了许多其他艰巨而危险的任务。之后,他取道比利时和法国回到莫斯科,并获得一枚红旗勋章。
原子弹的发明
1945年8月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了尾声。为了促使日本尽快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虽然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但也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无辜伤亡。这个结果,与科学家研究利用原子能的初衷背道而驰。科学家的本来目标是为人类寻求一种新的能源,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人类首次对原子能的使用却是制造出了屠杀人类自己的毁灭性武器。
19世纪初,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核蜕变能够释放出能量。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而中子不需要很高的能量就能够打入原子核,引起核反应。1934年,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宣布,他们发现用阿耳法粒子轰击铝、硼等物质可以产生人工放射性物质。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利用这个成果,用中子生产人工放射物质。他在1935年获得了两个重大的发现:第一,在中子轰击铀的产物中,可能有一个地球上不存在的新元素;第二,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成为可能。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对中子轰击铀以后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铀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会分裂为两半。犹太科学家梅特纳小姐对这个发现做了分析,她发现裂变后,铀的总质量比裂变前的要小,即有一部分铀的质量消失了。根据相对论,消失的质量转变成了能量,即每裂变一个原子就可以释放出大约两亿电子伏的能量。这种“裂变反应”的观点立即震惊了世界科学界。因为,它说明铀分裂时可以放出两个中子,而这两个中子又可能引起两个铀核分裂。于是,从1个铀核裂变就能够引起更多个铀核裂变。这样一种链式反应将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