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钱钟书拒绝进入清华研究院并没有什么不高兴,他说:“学问和学位的修取是两回事。以钱钟书的才华,他根本不需要硕士学位。当然,他还年轻,瞧不起清华大学的现有西洋文学教授也未尝不可。”后来钱钟书说:“20岁不狂是没有前途的,30岁以后还狂是没有头脑的。”他们的话相互验证了。
清华大学最终未能留住年轻的钱钟书,钱钟书回到了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他父亲钱基博当时在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身体欠佳,召他赴上海,这是钱钟书南返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钱钟书已有足够的治学能力,他的知识大都源于自学,他不愿再听课了。也许还有一个未能对别人说明的原因,即他的目的是2年后出国留学。当时清华其他专业都可以出国留学,唯独外文专业不能,而且规定,大学毕业生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的服务年限才能出国留学。
用麻袋装笔记,用被子捂蛋糕
20世纪50年代,钱钟书已经是名震遐迩的大学者,据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一些同志回忆,每次他们进入线装书库,都会撞见钱钟书。他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断地翻检书籍,不断地抄录、做笔记,常常忘记时间。有时,他会在那里向青年人介绍各类古籍,告诉他们这些书的插架所在,如数家珍。文学研究所图书馆馆藏线装书十分丰富,许多线装书的借阅卡上只有钱钟书一个人的名字。图书室当年收藏了许多好书,特别是珍贵的外文书,其中不少就是他帮助订购或搜寻来的。据说他精读的每一部书都反复批点,有的连两头和页边都写满了,再也找不到一点空地方。他的夫人杨绛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钱钟书撰著《管锥编》时,她为他整理、检点笔记本,整整费了两天工夫,装了几大麻袋,由此可见其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