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马家窑类型的小铜刀,经鉴定是青铜,这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青铜制品。在甘肃永登蒋家坪出土一件马厂类型的残铜刀,经鉴定,也为青铜。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发达。在兰州白道沟坪遗址发现一个面积很大的马厂类型的窑场,共有5组12座陶窑。窑场还出有彩绘用的工具,如研磨颜料的石板和调配颜料用的双格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房屋有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圆形地面式、分间式几种。
从埋葬习俗可以看出马家窑文化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马家窑类型的墓葬没有合葬,各墓的随葬品数量都差不多。半山类型的墓葬有成年男女合葬墓。马厂类型的墓葬既有成年男女合葬墓,也有成年人和小孩的合葬墓、不同性别年龄的集体合葬墓、奴婢对主人的殉葬墓,并且各墓的规模有大小之别。随葬品的数量相差悬殊。在马厂类型的墓葬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石斧、石锛、石凿等多作为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多作为女性的随葬品,表明当时已出现明显的男女分工。
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
马家窑文化的意识形态很值得关注。马厂类型的彩陶器下腹部常绘有符号,仅在柳湾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就发现130余种符号,常见的有“+”、“-”、“×”、“”、“”、“|”等。另外在柳湾遗址的一座墓中出土了49片带缺口的骨片,每片刻1个、3个或5个缺口不等,学者认为这些骨片可能是当时的一种记数工具。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了一件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盆内壁画有三组内容相同的舞蹈图案,每组5人,手拉手翩翩起舞,每人臀后均飘动一尾饰,与《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的操牛尾而舞相吻合。1996年在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又出土一件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盆和一件两人抬物彩陶盆。舞蹈离不开音乐的伴奏。1981年青海民和阳山遗址出土两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腰鼓。在史前时期,击鼓和跳舞不会是简单的娱乐,当有以乐舞娱神的宗教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