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很丰富多彩。藏族的服饰主要有藏袍(长袍)、衬衫、裤子、帽子、鞋、头饰、颈饰、腰饰等,表现了藏民的实用观点、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生产特点等,并具有不同的地区特点。[41]四川羌族以白色代表善,象征纯洁、吉祥,“其俗以白为善,以黑为恶也”[42]。哈尼族的服饰特点是:“男子肩发齐眉,头戴笋箨笠,跣足。以布为行缠,衣不掩胫。……妇人头缠布,或黑或白,长五尺,以红毡索的一尺余续之,而缀海贝,或青药绿玉珠于其末,又以索缀青黄药玉珠垂于胸前以为饰,衣桶裙,无襞税。女子则以红黑纱缕相间为布,缀于裙之左右。既适人则以藤丝圈束于膝下以为饰。”[43]
明代云南各地的彝族,因生产、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的不同,彼此之间服饰也不相同。曲靖府的彝族男子椎髻披毡,“摘去须髯,以白布裹头,或裹毡缦,竹笠戴之,名曰‘茨工帽’”。他们遇见官长贵人,有脱帽悬于背、“以为礼之敬”的习尚。他们还胫缠杂毡,经月不解,穿乌衣皮漆履,带刀背笼。霑益州彝族妇女的装束是“蟠头,或披发,衣黑,贵者以锦缘饰,贱者披羊皮,耳大环,胸覆金脉匍”[44]。生活在山林高阜处的彝族,以牧业为主,他们的服饰是“男子髻束高顶,戴高深笠,状如小伞。披毡衫衣,穿袖开袴,腰系细皮,辫长索,或红或黑。是穿皮履毡为行缠”。妇人装束特点是“方领黑衣,长裙,下绿缕文,披发跣足”[45]。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的衣着是男子披毡椎髻,妇女不施脂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盘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身细毡为上服。”男女头戴“次工,制如中原渔人之蒲笠差大,编竹为之,覆以黑毡”。亲朋故旧之间,久别相见,无有拜跪之礼,但却有“取次工以为馈”的习尚。[46]丽江纳西族妇女的衣着习尚是“披毡,皂衣,跣足,耳环高髻。女子剪发齐眉,以毛绳为裙”,“既嫁则易之,刀不离身”[47]。散居在云南湾甸州的傣族妇女服饰是“衣白布、窄袖短衫,黑布桶裙,不穿耳,不施脂粉”。富贵之家的妇女则有以象牙“作筒,长三寸,许贯于髻,插金凤蛾。其项络以金索,手戴牙镯,以红毡束背缠头”[48]。聚居于孟定府的傣族男子,在衣着方面则是光头赤脚,黑齿,身穿白布衣,头戴竹丝帽,以金藤宝饰其项,遍插翠花翎毛之类,后垂红缨。妇女外出戴玉漆大笠,“状类团牌而顶光,身衣文绣而饰以河贝”[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