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起:刘海萍、弓宇杰、王熙、曹彦明、崔瑞宁、宋恩荣,他们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演唱武惠平/摄
第二,受撤并自然村等政策影响与人口外流影响,社火渐不兴盛,传统辽州民歌中“热”的社会生态几近消失。
第三,失去了民歌土壤的民歌教育,也就仅仅只能流传几首认知度高的民歌。民歌进课堂,实际上没有被真正执行下去。
第四,受市场化、比赛化、唱片灌录、伴奏使用,以及老一代歌手去世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学习者是根据唱片学习民歌,故出现了“民歌同质化”的情况。大多歌手的演唱一听便有了“石占明版”“刘改鱼版”“冀爱芳版”之分,唱《太行奶娘》便是“刘海萍版”“王建英版”,民歌失去了即兴创作的能力,民歌“舞台化”情况日益严重。
第五,民歌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尽管有政策引导和政府支持,但从事民歌研究及民歌演唱的人日益减少。
第六,发展与原生态保护交杂,以致出现很多“民歌发展”冲击“原生态保护”的现象。
第二节 如何避免政府主导下的原生态保护走向“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