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热与不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一股尼采热。周国平当年是掀动尼采热的重要人物。今天,周国平说他的尼采研究工作只做了一半,“尼采的书我已经写了两本,还想写一本,一共三本。原来写的是人生哲学和本体论哲学,现在想写他的精神哲学。”
尼采当年的火热,究竟有什么样的深层动因呢?是不是与当时呼吁大家摆脱对集体的依附而走向个人奋斗的特殊年代背景有关呢?周国平分析说:“这只是一个原因,但关键是那个时代是思想比较饥渴的时代,那个时候只要与以往的意识形态形成鲜明反差的思想,都会得到极大的关注。”
1992年,香港曾有出版物把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列为80年代影响中国的33本书中的一本。周国平自我评价说,这本书的影响绝对不是发生在学术史上,而是发生在中国人的心灵史上。
但是,记者问到,现在尼采热已经冷却,这反映了什么?尼采或者贝多芬,这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和权利意志的艺术作品现在似乎都有所失落,如果过分宣扬那些成分,可能导致人的自我毁灭。因此现在刘小枫等一批基督教哲学家开始获得了广泛的读者,他们认为“人”的地位太高了,人应该谦卑,要看到人的有限性,知道人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