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胶卷畅销一年多以后,黑白电视机又开始大量涌进家庭,市场上出现了“电视机热”。在这股热浪的冲击下,电视滤色片交了好运。生产电视滤色片与生产黑白胶卷的工艺相近,转产是比较方便快捷的。于是,他们又生产出电视滤色片,当年赢利30万元。
不久,他们又从市场上得知,彩色胶片的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而经营彩色照片洗印业务的,当时东北三省还没有一家,拍完胶卷的,只能千里迢迢寄到或带到北京去洗印。他们当机立断,决定马上经营这项业务。很快从日本引进了彩色扩印机,在东北地区独家经营彩色胶片的冲洗扩印业务,当年赢利67万元。第2年扩大再生产,利润增到了180万元。
这是一个“逢缺急上”成功的例子。白山图片社“看准了就快变”,短短几年,便成为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了。
低档棉布由于利小,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渐渐退出了市场。但山东省莱芜市农民企业家孙华心却看上了它。孙华心对天津市的行情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该市虽是有名的“布窝子”,但纺织工业企业主要向高、精、尖发展,而微利的低档布却无人生产。然而,天津也有不少低收入的消费者,也需要低档布。即使是那些较富裕的市民,也需要一定数量的低档布,用作窗帘、衣服里子甚至擦桌布。中青年人对高、中档布料的需求量大,而老年人却对低档布需求量大。根据这种分析,孙华心的公司果断决定组织低档棉布和生产和销售,在天津市建立低档布的销售点。结果,他们的低档布每投放市场,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即使在市场上棉布滞销时,他们的低档布仍是畅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