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以中国古代的视觉艺术(主要是绘画艺术)为例。虽然中国绘画艺术和画论已经认识到视觉的透视关系,但其高明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停留于视知觉经验和感受的层面上,而是同时借助于视知觉提供的“象”的元素,驰骋于自由创造的心灵想象之中。因此中国古代画家多倡导“三远说”和“意境说”,而非近代意义上的透视说。例如,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就是著名的“三远说”。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的“以大观小”运动观照绘画之法。[41]对此,宗白华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看部分”[42]。美国艺术理论家卡洛琳·布鲁墨(Carolyn M. Bloomer)也认为,东方艺术偏爱设想一个高悬于空中的观点。因为,“东方表达大小关系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有所不同,因为他们不是以视网膜映像为基础的”[43]。有人将这种画法称为“散点透视”(亦称“多点透视”)。现在已经很清楚,这种画法要求作画者立足于画面的整体性,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焦点”或“心点”;它要求着力体现画面的多层次性和多维性,做到上下兼顾、左右流转、仰观俯察,不断突破画面空间表达的局限性,最终达到由外象至内心、由真实至具象、由观物至空灵的境界。
相关影视:印度电影苍蝇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