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他似乎看得很真切。所以,他的课堂上,总是让我们去发现寻常里的不平常,去思考合理之中的不合理。
就拿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来说吧。
他让我们练习朗读,去认识课文里的生字和书写课后的生字,然后再转入对课文内容的讨论。
课文中写到小男孩非常喜欢玩具小汽车,以致他一直站在玩具柜台前舍不得离开。可是当售货员阿姨要送给他车时,却被他断然拒绝,并拉着妈妈的手走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
读着这篇课文,我不免小心翼翼地想:编书的人到底想要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
像小男孩那样懂得体贴家人?
像售货员那样热情友爱?
像售货员的女儿那样乐于助人,懂得与人分享?
课堂上,我们围绕这个话题讨论了一番,通过对小男孩前后表现的对比,很难理解小男孩为什么选择拒绝别人的友善和自己的喜好,难道这样才“高、大、全”?